新闻动态

当前位置: 首页 新闻动态 通知公告

我校2019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

时间:2019/12/27 来源:本站 浏览量: 发布人:超级管理员

我校2019届

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

2019年12月

 

序言

 

一、学校概况

澳门肖八码图片是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、教育部备案,以培养科技信息创新技术、机械工程行业、经济管理领域及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(教育部代码:14491)。

学院占地600余亩,办学规模8000人。学院坐落于双桥经济开发区,紧邻龙水湖国家旅游度假区。校园环境优美宜人,铁路、民航、高速公路四通八达。学院具备坚实的办学基础,培养专业人才的软、硬件设施设备齐全,功能完善,是莘莘学子修德强技、求知求学的胜佳之地。

学院现有教授、副教授、建筑师、机械师、会计师、服装设计师75余名。伴随着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步伐,以不断满足国家与社会、市场与经济对人才培养的职业化要求,学院建设了一支师德高尚、业务精湛、结构合理及充满活力的“双师型”素质的教师队伍。学院投入5000多万元建设了计算机中心、服装设计与工艺制作实训中心、建筑工程技术实训中心、机械电子实训中心及会计电算化实训中心。教师队伍及办学条件充分保证了学生的专业理论和实践课程的需要。

学院现设五个系17个专业及方向:1、科技信息管理系:①大数据技术与应用、②汽车电子技术、③智能控制技术、④云计算技术与应用;2、建筑工程系:①建设工程管理、②建筑装饰工程技术、③市政工程技术;3、经济管理系:①会计、②酒店管理、③物流管理、④旅游管理、⑤电子商务⑥市场营销;4、机械工程系:①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、②机械制造与自动化、③机械装备制造技术;5、服装工程系:①服装与服饰设计。

学院信守“实用才是硬道理”的办学理念,坚持“求真务实、内涵建设、特色引领”发展之路,践行“修德强技,弘毅拓新”的校训,倡导“做学生满意的教师,做社会欢迎的学生”的校风,构建了“五融合”人才培养模式(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相融合、课程体系与工作过程相融合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、专业教师与能工巧匠相融合、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),紧扣“三根链条”(产业行业链、职业岗位链、教育教学链),着力培养走向世界的现代技能型专门人才。

澳门肖八码图片正以年轻的姿态与活力,不断深化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,致力办出水平、办出特色、办成我国西南地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摇篮。

二、毕业生基本情况

(一)毕业生人数

    我校2019届毕业生系我校第四届专科毕业生,共有193人。

(二)性别比例

我校2019届毕业生中,男生人数83人,占毕业生人数的比例为43%;女生110人,占毕业生人数的比例为57%,男女生比例总体差异不大。

(三)生源地情况

我校2019届毕业生,因属于第四届毕业生,所以生源地只有重庆市、四川省、贵州省、甘肃省籍。(见表1-1)。

表1-1 2019届毕业生生源地区分布一览表

序号

生源地区

人数

百分比

1

重庆市

128

66.32%

 

2

四川省

26

13.47%

3

贵州省

29

15.03%

4

甘肃省

10

5.18%

 

{C}(四){C}{C}{C}学科专业分布

我校2019届毕业生主要分布在以下四个系,这其中经济管理系毕业人数最多毕业人数82人。占毕业生人数比例为42.49%;其次建筑工程系,人数为30人,比例为15.54%;服装工程系,毕业人数54人,比例为27.98%;人数较少的是机械工程系,毕业人数为27人,比例为13.99%(见表1-2)。

表1-2  2019届毕业生学科大类分布一览表

序号

学科

毕业人数

百分比

1

经济管理系

82

42.49%

2

建筑工程系

30

15.54%

3

机械工程系

27

13.99%

4

服装工程系

54

27.98%

我校2019届毕业生共涉及13个专业,其中,建筑装饰工程技术、建筑工程技术、建设工程管理、建筑工程管理、市政工程技术、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、服装设计与工艺、服装与服饰设计、会计、市场营销、电子商务、物流管理、旅游管理等13个专业的人数,分别为8人、7人、8人、1人、6人、27人、28人、26人、45人、5人、10人、11人、11人(见表1-3)。

表1-3 2019届毕业生专业分布一览表

院系

专业

人数

百分比

建筑工程系

建筑装饰工程技术

8

4.15%

建筑工程技术

7

3.63%

建设工程管理

8

4.15%

建筑工程管理

1

0.5%

市政工程技术

6

3.1%

机械工程系

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

27

14%

服装工程系

服装设计与工艺

28

14.5%

服装与服饰设计

26

13.47%

 

经济管理系

会计

45

23.3%

市场营销

5

2.6%

电子商务

10

5.2%

物流管理

11

5.7%

旅游管理

11

5.7%

 

三、毕业生就业情况及趋势分析

(一)总体就业率

1.毕业生初次就业率。截止到2019年7月30日,我校2019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86.53%。

2.毕业生年底就业率。截止2019年12月27日,我校2019届毕业生年底就业率为90.67%。

(二)不同学科门类毕业生就业率

从不同学科门类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看,近年就业情况较好的专业有服装设计与工艺、物流管理等专业,就业质量较高。建筑工程技术、建设工程管理等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相对差一些(见表1-4)。

表3-2-1  2019届毕业生不同学科门类就业率情况一览表

(截止到2019年12月27日)

 

院系

专业

12.27就业率

毕业人数

就业人数

就业率%

合计

 

193

175

90.67%

建筑工程系

建筑装饰工程技术

8

8

100.00%

建筑工程技术

7

5

71.43%

建设工程管理

8

6

75.00%

建筑工程管理

1

1

100.00%

市政工程技术

6

6

100.00%

机械工程系

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

27

25

92.59%

服装工程系

服装设计与工艺

28

28

100.00%

服装与服饰设计

26

24

92.31%

 

经济管理系

会计

45

39

86.67%

市场营销

5

4

80.00%

电子商务

10

8

80.00%

物流管理

11

11

100.00%

旅游管理

11

10

90.91%

(三)毕业生就业形式分布

1.截止到2019年12月27日,2019届毕业生中,签订就业协议书的比例为90.67%、。(见表1-5)

      表1-5  2019届毕业生就业形式分布一览表

(截止到2019年12月27日)

就业形式

人数

比例

就业协议书

175

90.67%

接收函

0

0

劳动合同

0

0

升学

0

0

自主创业

0

0

就业证明

0

0

待就业

0

0

 

(四)毕业生就业地域分布

从毕业生就业地域分布来看,我校2019届毕业生就业区域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,在重庆市内就业的比例最高,为66.32%;其次是贵州省,比例为15.03%;在其他地区就业的学生较少。

(五)就业单位性质分布

    根据单位性质,把毕业生就业单位分为机关单位、事业单位(科研设计单位、高等学校、其他教学单位、医疗卫生单位和其他事业单位)、项目类单位(部队、国家基层项目、地方基层项目、城镇社区)、继续深造与出国、企业单位(国有企业、其他企业和三资企业)以及自主创业(自主创业和自由职业)。

我校 2019届毕业生中,到其他企业就业的人数最多,为152人,占就业总人数的比例为76.77%;在国有企业就业的人数为24,占总人数的12.1%;在三资企业就业的人数为10人,占总人数5%。与往年相比,我校毕业生进入机关、国有企业、事业单位等就业的人数略有增加。(见表1-6)

表1-6   2019届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分布

(截止到2019年12月27日)

 

就业单位性质

人数

合计

175

机关

0

科研设计单位

0

高等教育

0

中初教育

0

医疗卫生单位

0

其他事业单位

0

国有企业

7

三资企业

5

其他企业

163

部队

0

城镇社区

0

待就业

0

自主创业(微企)

0

其他自主创业

0

升学

0

出国、出境

0

 

(六)校园招聘情况

针对2019届毕业生,累计引进用人单位39家,提供660余个招聘岗位;组织综合性双选会2场,组织宣讲会8场。累计100名毕业生通过双选会完成首次就业意向签订,占所有毕业生的50.5%。用人单位来自全国各地,其中以重庆市最多,有28家,四川、广东、浙江、等地用人单位,有11家。

四、就业工作举措

(一)夯实基础,健全和完善就业工作领导体系。

    学校认真贯彻落实就业工作“一把手工程”,校、系两级都成立了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。将就业工作列入年度重点工作,多次召开就业工作专题会议,研究和部署就业工作,形成了“任务分解、责任到位、层层落实”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格局。

(二)突出重点,打造校企结合的就业供需体系。

通过“走出去、引进来”的方式,广泛联系用人单位和规范的人力资源机构,大量引进用人单位来校招聘。加强和顶岗实习单位的合作,提高实习留岗率。充分利用社会资源,发挥互联网优势开展网络远程招聘。

(三)加强引导,构建全程化的就业创业指导体系。

学校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、大学生就业与指导、创业指导课程,全面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,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。学校邀请企业高管、创业成功人士等来校组织就业创业讲座,邀请往届毕业生返校做经验座谈,邀请区就业局领导来校做专题讲座。

(四)强化服务,完善全方位的就业信息服务体系。

除学校专门的就业网外,通过班级QQ群、公告板、校内广播等多渠道多方式将就业信息快速方便的传达至学生;通过毕业生信息平台收集就业信息,处理实习报告和毕业跟踪。

五、就业状况调查

2019年6月—11月,学校针对2019届毕业生开展就业调查,调查人数172人,占总人数的89.12%,覆盖全部专业。

(一)就业观念

1.择业选择因素。据调查,毕业生在选择用人单位的时候,依然会把薪资待遇放在首位考虑,考虑的较多的还有行业前景、发展空间、地理位置等。相对而言,个人兴趣和专业对口考虑较少。

2.择业成功因素。据调查,毕业生认为自己择业成败的主要因素包括(依主次排序)表达与沟通能力、社会实践经验、学习成绩、自我推荐能力、求职方法技巧、团队合作、户籍所在地、计算机水平等。

(二)毕业生就业期望

1.择业地域期望。据调查,期望回原籍就业的学生为145人,占调查学生的75.13%,愿意留在学校所在地(重庆市大足区)就业的学生为28人,占14.51%;愿意在重庆四川等西南地区的学生最多。

2.单位性质期望。据调查,党政机关、事业单位、国有企业依然是毕业生最希望就业的单位,其次是三资企业。有122名学生将民营企业作为第一选择,占63.21%。

(三)毕业生求职过程

1.信息获取途径。据对毕业生“你获取就业信息最主要的途径”调查,统计选择各选项的人数。(见表1-7)

表1-7   毕业生就业信息获取途径

信息获取途径

人数

比例

校内就业市场

123

63.73%

学校就业网、校园大中小型招聘会等

校外就业市场

28

14.81%

其他招聘网站、社会举办的招聘会等

人脉关系(单位内部员工推荐、亲朋好友介绍)

23

11.92%

单位实习

11

5.54%

其他

8

4%

2.获得职位数量。统计已签约毕业生获得职位的数量。(见表1-8)

表1-8   毕业生获得职位数量

职位数

人数

比例

0

0

0

1

12

6%

2

25

13%

3

114

59%

4

28

14.75%

>5

14

7.25%

 

(四)毕业生就业满意度

1.毕业生签约满意度。统计已签约毕业生对所签约单位是否满意。(见表1-9)

表1-9   已签约毕业生对签约单位满意度

满意程度

人数

比例

非常满意

32

16.58%

比较满意

143

74.10%

一般满意

18

9.32%

不满意

0

0

非常不满意

0

0

2.对就业服务满意度。统计毕业生对学校提供的就业综合服务工作的总体评价。(见表1-10)

表1-10   毕业生对学校就业服务满意度

满意度

人数

比例

非常满意

39

20.21%

比较满意

136

70.47%

一般满意

18

9.32%

不满意

0

0

非常不满意

0

0

 

六、对教育教学的反馈

学校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情况对人才培养的反馈和指导作用,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联动机制。

(一)毕业生建议

1.增加实践教学环节;

2.教学内容与企业要求接轨;

3.增加经费投入,购买最新教学设备,与企业所用设备同步;

4.加强“职业生涯规划”“就业指导”“创业指导”等公共选修课的开设。

(二)用人单位意见反馈

1.进一步加强毕业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,比如计算机常规操作、办公软件使用等;

    2.专业课程的教育教学与行业、企业需求挂钩,可分方向开设定向班;

    3.进一步加强毕业生职业素养的培养,让学生在入职前充分了解并执行职业人行为和职业道德。

七、结束语

为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,促进我校发展,完善就业状况反馈机制,按照相关要求,由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负责跟踪调查并编制了《我校2019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》。报告中有不尽完善之处,恳请社会各界给予批评和指正。

我们将在2019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结分析的基础上,总结经验、查找不足,进一步加强就业市场拓展和优化服务质量,提升工作水平,健全长效机制,以促成就业工作更好的开展。

 

结 语

    大学生就业是教育领域重大的民生工程,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 工作常做常新,永远在路上。学校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,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精神,落实党和国家“促进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”、“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”的部署要求,深化综合改革,促进内涵发展,全面提高质量,强化就业创业指导与服务,努力实现毕业生更加充分和更高质量就业。